Computational thinking through unplugged activities-研究的方法是什么?

Computational thinking through unplugged activities-研究的方法是什么?

马红亮 -
回帖数:4

包括实验设计、参与者、量表、实施过程等。


回复马红亮

回复: 2-研究的方法是什么?

李艳琳 -
(1)实验设计:采用准实验研究,分对照组实验组。
(2)参与者:小学2年级84个学生(在性别上具有同质性)分为两组,对照组(不插电)18个男生,24个女生;实验组(插电)23个男生,19个女生
(3)量表:
计算思维测量:根据Bebras学习模型设计了测试,有10个项目,各个项目选项4-6个不等(除了最后一个问题)
动机测量:采用凯勒的ARCS模型,答案范围采用李克特量表
(4)实施过程:五个教学环节,两个阶段,教学课程采用Code.org中的项目
1)阶段一:
环节一:进行前测(1课时)测试学生关于计算思维的基础;
环节二:分对照组(不插电)、实验组(插电)分别进行训练(3课时);
环节三:测试之前实验对学生动机的影响(1课时);
2)阶段二:
环节四:对照组实验组均进行插电活动(1课时);
环节五:进行后测(1课时)观察不插电活动对小学早期阶段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是否有影响。
回复马红亮

回复: 2-研究的方法是什么?

曹伍军 -
01实验设计:包含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准实验研究,对两组学生进行前中后三次测试,进行对比。
02参与者:西班牙小学二年级的84名学生,分为对照组(无插电)和实验组(插电)两组各42人,对照组18个男生24个女生,实验组23个男生19个女生。
03量表:
包括International Bebras Contest 中12个项目的10个项目,每个项目后有4-6个选项
基于凯勒的ARCS模型设计12个问题,答案选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
04实施:包括五个教学环节,分为两个阶段,第一阶段有3次45分钟课程,第二阶段有2次45分钟课程,课程设计是基于Code.org网站提供的几个编码和计算机素养发展基础项目进行的改编,以适应二年级学生水平。
第一阶段:
环节一:无插电活动-坐标纸编程进行前测
插电活动-拼图和迷宫序列
环节二:无插电活动-我的机器人朋友
插电活动-迷宫调试和蜜蜂与艺术家序列
环节三:无插电活动-我愚蠢的机器人朋友
插电活动-迷宫和蜜蜂圈
第二阶段:两组执行相同的活动,都是插电式
环节四:艺术家和迷宫循环(文本块)
环节五:迷宫序列和蜜蜂循环(文本块)和游戏实验室
回复马红亮

回复: 2-研究的方法是什么?

王莹 -
1.实验设计:准实验设计,有对照组和实验组组成,分成前中后测试,在8周里开发45min课程。
a.前侧(评估学生CT相关技能)
b.教学实验-对照组(未插电教学)&实验组(插电式教学)
c.中测(评估CT水平&先前活动的动机)
d.教学实验-对照组(未插电)和实验组(插电)都进行插电式教学
e.后侧(评估CT水平&动机)
2.参与者:选取84名小学二年级学生组成,分为四组,每组三所不同的学校。
实验组(插电组)——23男&19女;对照组(未插电组)——18男&24女
3.量表: a.计算思维量表:从2016年和2017年“国际Bebras竞赛”的“工具包”(难度‘A’和‘B’,以下简称‘容易’和‘难’)类别中选出的10个项目。问题答案4-6个。
b.动机量表:ARCS模型&李克特量表
4.实施过程:教学步骤由5个教学环节(2个阶段)组成。一阶段3个45min课程,二阶段2个45min课程。基于Code.org网站的几个编码和计算机扫盲发展项目。选择不同的Code.org在线课程。同实验设计。
一阶段:课程1:未插电组(图形纸编程)&插电组(拼图和迷宫序列)
课程2:未插电组(我的机器人朋友)&插电组(迷宫调试和蜜蜂与艺术家序列)
课程3:未插电组(我愚蠢的机器人朋友)&插电组(迷宫和蜜蜂圈)
二阶段:课程4:未插电组&插电组同时进行(艺术家和迷宫循环(文本块))
课程5:未插电组&插电组同时进行(迷宫序列&蜜蜂循环(文本块)和游戏实验室)
回复马红亮

回复: 2-研究的方法是什么?

王红 -
1.实验设计:准实验研究,分控制组和实验组,八周45分钟课程,分两个阶段,进行前中后三次测试。第一周进行前测,评估计算思维能力水平;第二到四周进行第一阶段教学,控制组进行3周不插电教学,实验组进行3周插电教学;第五周进行中测,测试两组计算思维能力水平和动机;第六到七周进行第二阶段教学,两组都进行两周的插电教学;第八周进行后测,测试两组计算思维能力与动机。
2.参与者:84名2年级学生,插电组和不插电组各42名学生,不插电组有18名男生和24名女生,插电组有23名男生和19名女生。
3.量表
(1)计算思维测试:选取2016和2017版’International Bebras Contest’中kits(6到8岁)’A’和’B’难度的10个题目,前中后测采用不同的版本,每个题目提供4-6个不等的选项,除最后一题有多个答案,其余都只用选一个。
(2)动机测试:2.基于凯勒的ARCS四维模型设计12个题目,选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。
4.实施过程
五次教学分为两个教学阶段,第一次是3个45分钟教学,第二次是两个45分钟教学。课程选自Code.org网站的几个编程和计算机扫盲活动。
(1)第一阶段
①不插电组:图纸编程;插电组:拼图和迷宫序列
②不插电组:我的机器人朋友们;插电组:迷宫调试和蜜蜂&艺术家序列
③不插电组:我糊涂的机器人朋友们(利用循环替代重复步骤);插电组:迷宫和蜜蜂&循环(学习循环)
(2)第二阶段(两组都进行插电活动)
④艺术家&迷宫循环(文本块)
⑤迷宫序列(文本块)&蜜蜂循环(文本块)和Play Lab(创设故事活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