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necting rural schools to quality education-态度、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区别

Connecting rural schools to quality education-态度、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区别

马红亮 -
回帖数:6

本文所采用的Integrative Model of Behavior Prediction理论框架中,提出了态度、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有影响,那么态度和自我效能感,到底区别在哪里?上一篇虚拟现实技术的文章中,也提出了态度、兴趣、动机、自我效能感,但没有进行区分。

回复马红亮

回复: 态度、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区别

陈力行 -
态度是对行为的普遍同情或反感
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,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.以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。
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执行某一特定行动的能力的信念。

我认为态度和动机的关键区别在于态度是主观想法,而动机会反映在客观行动上。
态度和自我效能感的区别主要在于态度表认同、自我效能感表信心。
回复陈力行

回复: 态度、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区别

李艳琳 -
不太同意你关于态度和动机的观点,同意你关于态度和自我效能感的观点。
态度: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。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(道德观和价值观)、情感(即“喜欢-厌恶”、“爱-恨”等)和意向(谋虑、企图等)三方面的构成要素。
动机: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、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。也就是说,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,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。
自我效能感: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。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"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"。

态度和动机感觉从上述方面解释的话,态度会反映在客观行为上,可以表现出来对某件事情是喜欢还是不喜欢,而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,还没有表现出来。
回复李艳琳

回复: 态度、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区别

贺琳 -
我觉得,态度是这件事好不好,动机是这件事我想不想做,自我效能感是这件事我做了,成功度有多大
回复陈力行

回复: 态度、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区别

王莹 -
同意,文中定义:态度是对行为的普遍同情或反感。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执行某一特定行动的能力的信念。前者是对客观事物的自我感受,后者是对自己能不能胜任的自我感受。
在本文的IMBP模型中,明确的区分了态度、自我效能感两类对教师使用数字资源的影响。并且态度有关、自我效能感无关。可见,教师倾向使用资源(态度)直接影响对资源的使用,但教师觉得自己能不能使用(自我效能感)对资源使用没多大影响。
回复陈力行

回复: 态度、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区别

曹伍军 -
我认为态度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,相对比较稳定;而动机不易于维持,缺乏稳定性。
回复马红亮

回复: 态度、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区别

王红 -
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(人、观念、情感或者事件等)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。包括认知、情感、行为意向三个维度:认知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,叙述的内容包括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、理解、相信、怀疑以及赞成或反对等;情感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,如尊敬——蔑视,同情——冷漠,喜欢——厌恶等;意向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,也就是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何种反映。
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“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”。
我认为态度和自我效能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,态度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观点看法,而自我效能感是个人根据以往的成败经历和自己的能力,对自己是否能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。

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,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。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