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课程背景

        当今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以移动互联、智能处理、云计算和大数据为特征的全新阶段,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、改变着世界,甚至成为各国的发展战略。美国、英国、芬兰、日本、新加坡等纷纷制定规划,强化中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。

         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,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,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,针对K-12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,我国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文件:

  •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中明确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,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;
  • 2018年教育部发布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动计划》提出,智能时代发展需要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;
  • 2022年义务教育《信息科技课程标准》也将人工智能纳入六大学习领域,并指出人工智能是研究和开发用于模拟、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、方法、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。人工智能模块包括“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应用”“人工智能的实现方式”“智慧社会下人工智能的伦理、安全与发展”三部分内容;课程内容涵盖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术语,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应用,人工智能与社会的关系,以及发展人工智能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等。
  • 2024年,教育部办公厅发布《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》,强调要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,实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。其中,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,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,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。鼓励各地各校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和研学实践,推动产学研用结合,研发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学习类课程和教学案例,为教学提供支持。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,大力推进基于任务式、项目式、问题式学习的教学。